自然解方-水與環境的新契機 (台荷交流)

9/11(三) 下午02:00~05:00

主持人

經濟部水利署 署長

賴建信

賴署長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班,2001年受邀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訪問學者,自2016年11月起擔任經濟部水利署(WRA)署長,並兼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董事、貝蒙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

賴署長擔任公職已近30年,在水資源管理、促進行政透明及公私部門跨域合作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包括曾帶領團隊推廣曾文水庫環境教育卓有成效而獲得全國環境教育獎,推動再生水開發、立法和監管,以及「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入水利法,讓土地與水道共同分擔洪水,提高土地整體耐淹能力,並推動多項重大水資源工程,發揮區域水源調配之最大效益。

賴署長2007年獲行政院模範公務員獎,2018年獲頒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三等專業獎章。另外,2021年初的百年大旱,帶領水利署同仁提前展開應變,納入創新思維細緻管控,結合多元創新水源,包括導入建築工地地下水及移動式海淡機組等,找出每一滴可用水源,與各界通力合作,成功將社會及產業衝擊降至最低,各項創新作為,帶領水利署於2022年獲得第五屆「總統創新獎-團體組」殊榮。

荷蘭在台辦事處 代表

譚敬南

接任荷蘭在台辦事處代表現職之前,譚敬南任職於布魯塞爾、北馬其頓、重慶和孟買的荷蘭代表機構,也曾數度派往海牙。譚敬南的專長包括歐盟相關議題,及促進涉亞貿易與投資。譚敬南在幾乎相隔30年後重返台灣;完成萊登大學的漢學碩士學位後,於1991-1992期間獲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一筆為期一年的獎學金。

講者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美學中心 組長

楊佳寧

楊博士的專長為河相學、近自然工法及河溪環境規劃與設計。自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取得東京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景建築與環境規劃博士學位,旅居海外十多年,在日、美都有實務經驗。近十年來致力於國內河溪復育的跨領域整合,以兼顧防災、生態、景觀、親水等多重效益。

演講題目

作為自然解方的河溪復育:台灣案例介紹

演講摘要

介紹講者及其團隊近年使用河相學原則與近自然工法,於台灣執行的河溪復育案例,如花蓮鱉溪、景美溪支流指南溪、雙溪支流遠望坑溪。其中遠望坑溪已執行完工後調查,見證河相改善能兼顧生態與用水需求。完工不到一年,已有19種水域原生種回歸上游棲地,以近自然工法新營造的潭、瀨棲地也達到預期效果。

HKV lijn in water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夥伴兼資深顧問 / NL2120計畫 代表

Ir. Job Udo

Ir. Job Udo 現任HKV lijn in water 公司的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夥伴兼資深顧問,也是NL 2120 代表,NL2120是一項為期10年的大型知識和創新計畫,旨在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各項施政措施中,並將其作為所有空間開發和水管理挑戰的設計標準的一部分。同時,NL2120打算確保擬議的NbS概念和設計創造荷蘭和國外的經濟成長。

演講題目

NL2120: elevating nature based solutions

演講摘要

TBC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副教授

邱祈榮

從事森林資源調查30餘年經驗,每年協助政府完成全國林業部門排放清冊報告,並長年提供臺灣林主碳權相關專業諮詢,為國內森林碳權計量及交易研究與實務兼具的先驅。近年投入自然為本解方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理論與實務研究,提供政府及企業專業諮詢及導入服務,積極擴展生物多樣性保育應用。

演講題目

生物多樣保育挑戰與機會--人、水與環境融合新契機

演講摘要

生物多樣性面臨土地/海洋利用改變、資源過度使用、氣候變遷、污染與入侵物種直接驅動因子影響,造成快速崩解,成為人類永續的嚴峻挑戰。

2022年生物多樣性性公約COP15提出2050年生物多樣性保育願景與2030年23項目標,並2030年自然正向作為來反轉生物多樣性損失趨勢,轉而邁入2050年與自然和諧共生。

隨著自然正向觀念受到關注,讓各項開發工作,從減緩層級的觀念進化的生物多樣性淨增益、自然復育的正向作為,尤其透過自然解方來達成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生物多樣性保育、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及TNFD具體執行方案,達成人、水與環境三贏的新契機。

Deltares 高級研究員 /烏特勒支大學 副教授

Gilles Erkens

Gilles Erkens 博士是泥炭土地層下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專家。他致力於世界各地的地層下陷研究,利用科學為如何應對當今的挑戰提供視角。他是荷蘭國家有機土壤和泥炭土溫室氣體動態研究計畫的主席,並負責荷蘭向《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歐盟報告有關有機土壤排放的國家清單。

演講題目

監測減少泥炭土溫室氣體排放和地層下陷之措施

演講摘要

根據巴黎協定,荷蘭政府在國家氣候協議中決定,至2030年必須將荷蘭泥炭地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減少100萬噸。然而,當時尚不清楚如何達成這一減排目標,因為提議措施的效果尚不明確。為了調查這些措施的效果,啟動了關於泥炭土和有機土壤溫室氣體動態的國家研究計劃。在這一研究計劃中,對不同措施下的下陷和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了獨特的測量。這不僅為地區政策計劃提供了依據,還改變了荷蘭對泥炭土溫室氣體排放的報告方式。本次報告將總結五年的泥炭土下陷和排放研究,並討論政策含義。這些結果可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許多國家需要處理對泥炭土排放的日益關注。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排水規劃科 正工程司

顧玉蓉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主修水利及輔修生態的水土保持技師,目前任職於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穿梭於生態保育、民眾參與、環境治理等領域。近年推動內陸濕地自然解方相關工作。

演講題目

自然解方(NbS)在頭社盆地的試行與實踐

演講摘要

本文以頭社盆地為例,嘗試以「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因應氣候變遷及保育泥炭地等多重挑戰。頭社盆地是歷經數萬年而形成的草泥炭地,具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而不當管理導致生態系統退化,並加劇氣候變遷趨勢。透過資源盤點及現場監測,且建立民眾參與平台,訂定「汛期排洪及常時保水的公分級水位管理」方針,採行坡地、盆地及渠道保水等措施。這些措施也同時考量農業、觀光、環境永續利用,為農民帶來實質效益,促進NbS設計在地實踐,達到環境、社會、經濟多重效益。

議程

  • 14:00-14:10
  • 主持人致詞

    賴建信 署長
    經濟部水利署

    譚敬南 代表
    荷蘭在台辦事處

  • 14:10-14:30
  • 專題演講
    作為自然解方的河溪復育:台灣案例介紹

    楊佳寧 組長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工程美學中心

  • 14:30-14:50
  • 專題演講
    NL2120: elevating nature based solutions

    Ir. Job Udo 代表
    HKV 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夥伴兼資深顧問

  • 14:50-15:10
  • 專題演講
    生物多樣保育挑戰與機會--人、水與環境融合新契機

    邱祈榮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 15:10-15:25
  • 交流茶會
  • 15:25-15:45
  • 專題演講
    監測減少泥炭土溫室氣體排放和地層下陷之措施

    Gilles Erkens 高級研究員
    Deltares

  • 15:45-16:05
  • 專題演講
    自然解方(NbS)在頭社盆地的試行與實踐

    顧玉蓉 正工程司
    經濟部水利署 水利規劃分署

  • 16:05-17:00
  • 綜合座談
  • 17:00
  • 賦歸